阅读历史 |

庶子功名路(科举) 第143节(2 / 3)

加入书签

李瑶朝身边儿那人一看,挑眉道:“学规矩?陆婉那教训我可记得清清楚楚,要是敢动叶寻芳,我爹能抽死我。你还想要教他学规矩?在这之前,我看你得先学学规矩!他跟寻常人不一样,将来是要当官的,你以为他是谁?那些凡夫俗子,给他叶寻芳提鞋都不配。拿对那些普通货色的办法对付叶寻芳,你脑子是不是有问题?”

李瑶再好色,好歹是大家出来的公子。什么人该是什么态度,他从小就清楚。

“那爷,咱们就算了?这叶寻芳反正也招惹不得。”身边的下人对李瑶问道。

李瑶冷声道:“算了?怎么算?这样的美人,我这辈子得不到陆婉就罢了,连这个都不能到手,死也不能瞑目。”

对待叶寻芳,不能乱来。但是他死缠烂打,就算铁树不开花,却早晚能让他揪到叶寻芳的弱点。

李瑶身边儿的奴才,被李瑶这么一通说,顿时没了话说,乖乖立在一旁,伺候李瑶上车去别的酒楼找逍遥去。

皇宫内,考生试卷被阅卷官一一传阅,批改出来,选出了前十名成绩优异者,被送到了皇帝的面前。

皇上一一看过手中的卷子,边看着,边对大臣们问一些关于考生的信息。

譬如这人是哪里人,祖辈都是做什么的这些问题。

等他看到叶寻芳的卷子的时候,看到他答的题目,心下有了想要将这试卷列在前排的想法。

不过他记得自己刚才就抽出了一张卷子,上面有个叫“叶寻芝”的人,再看他们籍贯,是在一个地方的。

“这叶寻芳跟叶寻芝是什么关系?”皇帝头上戴着冕旒,端坐在前,对下面的大臣问道。

“是族中兄弟。这叶寻芝是翰林编修之子。”下面一位大臣站出来说道。

皇帝听了大臣的话,沉默了一会儿,才说道:“哦?这样说来,他们家一族中,竟然出了三位进士。这可真是难得。”

再看了一眼这叶寻芳跟叶寻芝的年纪,都是十几岁的少年郎。

“真是青年才俊啊。”皇帝也不禁感叹道。

随即拿了寻芳他们二人的试卷,一一将二人所答对比了一下,经过一番对比,才拿起手中的朱笔,在叶寻芝的试卷上打上了圆,之后提上了字。

叶寻芳跟叶寻芝既然两人都是同族, 并且都是住在中部地区的人,那么前面的名词就只能给一个人。

皇帝并没有见过寻芳跟寻芝二人,寻芳他们在殿内考试的时候, 皇上还是跟他们隔着帘子的,自然看不清两人谁是谁。

所以只能从文章来看人,两位少年,皇帝觉得谁好, 那便把高些的名次给谁。

这时候也是分地域来划分进士的, 一般南北进士的名额不会相差太多。

一个家族, 两个人都位列鼎甲这样的事情是不太可能会发生的。

这其实也有历史原因, 在寻芳所在的朝代, 明朝的时候因为北方战争比南方跟频繁,所以北方学习的风气就不如南方的多。

曾经有一次上榜之人全都是南方人, 只有少数是北方人, 于是学子闹过。最后皇帝派人彻查, 结果出乎意料,是南方的成绩确实比北方的好。

但是后来皇帝还是怪罪下来, 将那监考的人处理了。这不是牵扯公平,而牵扯了政治。

直到寻芳所在的现代,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 江苏跟浙江的卷子格外的难,这难度全国闻名,有人猜测这跟历史原因是有一定关系的。

晋国并没有这样的历史,但是在这之前就有过别的朝代, 出现过跟明朝相似的情况,所以自那之后,朝廷科举最后录取的官员就有了南北的划分。

南北地域南方录取的人员可以多, 但是不能太超过北方跟中部的人数。

尤其前三名,就得更加斟酌。有时候并不一定考中前三名者就是成绩最优秀的,但一定是最保险的,其中还一定得有一两位,是要靠真才实学选上的。

自然前三名虽然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成绩一定得让大众福气,没有真本事,就会有人反对。

这时候因为有了科举制度,寒门家族都愿意拿钱出来培养孩子。这时候因为科举屡次不过,而对这个朝廷产生怨气的学子多得是,从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百姓谋反的风险。每个朝代都在用尽努力去平衡他们所创下的制度。

皇宫内的皇帝是什么选择,在选院子的寻芳并不知道,他甚至不清楚自己的卷子现在进行到了什么环节。

房牙子带着寻芳逛了几个院子,寻芳看着这面积以及一些院子的装修,感觉都不是特别满意。

不是特别陈旧的,就是比较偏僻,要么就是面积不够大的,甚至采光不好的屋子特别多的。

院子他买下来肯定还得根据自己喜欢的风格调整,寻芳是想要尽量节省翻新的成本。

他也不能就买一块地,然后重新开始建房子。

在京都城内,很难找到这么一块地,就是有,那价格也很贵,只买这么二进大的地,也不太找得到有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