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46章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3 / 4)

加入书签

施,这根刺也会被那个他想过要废的皇帝记恨一辈子的,哪怕皇帝真心不怀疑了对方也会自危,这个猜疑链无法斩断,除非其中一方彻底团灭,另一方才放心。

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只有曹操能挟天子,甚至孙策在官渡之战前也想过挟天子,因为只有曹孙是跟天子没有任何过节的。

袁绍在196年以前的逆风状态下,在河北风生水起,把强势的公孙瓒压回去,堪称逆风楷模,196年曹操挟天子之后,袁绍的水平似乎瞬间降了一大截,也犹豫了一大截——

这不是袁绍忽然被开降智光环了,而是他实在学不来曹操的挟天子操作,所以只能犹豫左右横跳,他当初是跟刘协结了仇的!

袁术之所以不得不称帝,也是这个道理。狂妄是一方面,怕被清算也占好几成。袁家是反董反废立的带头人,他们怕皇帝恨他们。

而李素,无非是趁着今天没有外人,洞若观火地把这个道理挑明了。

说实话,刘协就算听了,也不一定能做。

他就算彻底赌咒发誓、指洛水为誓指黄河为誓,说袁绍是有功之人。袁绍会像于谦信赖明英宗一样信赖他么?

只要董承这个董卓提拔起来的将领,还是朝廷一把手,或者至少是最重要的中枢武官,而段煨还在侧,袁绍袁术能放心?

如果刘协干了,那么董承段煨会不会不放心?他们会不会另外控制皇帝、矫诏破坏皇帝跟二袁的和解?

这个世界上,如今能够容忍汉献帝继续当皇帝而不怕清算的地方实力派军阀,李素已经算过了,只有刘备、曹操、孙策、朱儁。因为只有这四家是当初既真心在讨董的第二阶段出力,又完全没牵扯到另立皇帝、或者迎立废帝刘辩的嫌疑中的。

你不光要讨董,你还不能是“首倡讨董”,因为首倡讨董就是首倡不希望刘协当皇帝,因为首倡的时间节点时,刘辩还没被毒死呢,刘辩是董卓听说了有人讨伐他之后,才仓促毒死的。所以每一个在刘辩死亡消息传到之前就已经讨董的,都有“废了刘协重新立刘辩”的嫌疑,这根刺是拔不掉的。

你得是跟在后面讨董的那个,起兵时间点必须是“刘辩死讯已经传遍天下后”,这样才能证明你的动机就是真心对付董卓,不对付刘协。

这时候,当初李素安排刘备入蜀、因为道路断绝而躲过了第一时间知道诸侯讨董、躲过了第一时间就响应,反而成了今天的一个重大优势。

或许,这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殿兴有福吧,“我们是被迫拿起武器”。

这些分析,李素也不可能全部告诉刘协,哪怕是关起门来说也不行。但挑重点说是没问题的,他希望刘协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方式本身就有瑕疵,必须取舍释疑。

刘协忽然发现自己的处境原来如此痛苦,身为皇帝,要别人相信他没有坏心、相信他以后不会清算,都那么难。

刘协想来想去,长叹一声:“朕这几日就想想,罪己诏怎么写,给袁绍袁术他们示好的嘉奖旨意又该如何说。唉,为君者,在旨意中盟誓嘉奖为臣者,亘古未有啊,要是反而引起二袁愈发忌惮,如何是好啊……”

李素拱手:“这便不是臣所知了,辞藻文赋,非臣所长。陛下可寻心腹文学之臣,徐徐图之。臣告退。”

该挑明的矛盾都挑明了,今天这些话说得这么彻底,一方面也是在帮刘备缓解刘协对他的猜忌。李素的目的就是点出“刘备、曹操、孙策、朱儁这四个人,是不怕刘协当皇帝当得更久的,反正他们从头到尾没有对不起皇帝的黑点,不怕清算”。

如此一来,把天下军阀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再分个级,把己方阵营拉到更安全的那一级里,政治收获不算小了。

跟皇帝的接洽,也算圆满完成。

……

第二天,李素就结束了朝见,带着赵马典回华阴,徐徐西归。

同行三人,也得到了官职赏赐,至于其他没来的人,也由李素把旨意带回去。

赵云从伏波将军进一步升为安南将军,真定乡侯,食邑加到了两千户。

马超实授越骑校尉,都亭侯。

典韦改为步兵校尉,爵位不变,毕竟他这几年也没什么明显的军功。当步兵校尉,也不过是因为刘备即将收复长安,到时候可以进入北军五校系统,继续承担警卫工作。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步兵校尉这个官职,曾经是吴匡被从左中郎将贬下去后担任的。但现在吴匡吴懿即将杀回长安,吴匡显然要拿回他被西凉军夺走的荣华富贵,所以步兵校尉空出来也不值钱了。

其余没来的诸将,赏赐大致如此:

关羽由镇南将军加为前将军,侯爵也在原基础封地上加到县侯,五千户。

张飞由征虏将军加为平西将军,乡侯三千户。

吴匡为强弩将军(杂号将军),乡侯三千户。吴懿为射声校尉,亭侯一千户。这俩纯属刘备的姻亲而加官,加上后续可能需要他们笼络京师北军旧部,收编逃出来的其他北军五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