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0章 喷疯了(2 / 3)
,今年二十一岁。
这傅干的家族在北地郡这一亩三分地上也算有名了,他父亲傅燮,当年是皇甫嵩凉州军中的一名别部司马。
中平元年黄巾之乱时,皇甫嵩带着西凉军去关东平张角,还在河北的仓亭之战中带着傅燮大破黄巾,青州黄巾的几个最大的渠帅卜己、张伯这些人,就是被傅燮抓获的。
不过黄巾扫平后,傅燮回到西凉军,后来在不得人心的凉州刺史耿鄙讨伐韩遂时,因为耿鄙军自乱、耿鄙的另一个军司马马腾也抛弃了耿鄙,导致傅燮战死在乱军之中。
傅燮战死已是八年前的事儿,那时傅干不过十三岁。过了六年后刘备北伐成功、把北地郡暂时封给呼厨泉放牧养兵、牵制南匈奴伪单于。傅干既然是北地郡那种穷地方最有名望的文人,当时十九岁,还没机会出仕,自然被呼厨泉招募成幕僚了。
呼厨泉一个匈奴人,也得不到更有地位的文人投奔,只能找还没官做的文人。傅干为他所用,觉得也算是为朝廷办事,反正呼厨泉是奉刘备之命勤王的,帮他也没什么,便混口饭吃。
此刻,呼厨泉把诸葛亮的狡辩大致告诉了傅干,让傅干拿出“自古以来”的证据反驳,傅干倒也就事论事,说道:
“诸葛令史,这北地郡西界,自古都是以黄河为界,《汉书》便有记载,武帝时即有移民屯垦典农。先汉末年,成帝阳朔三年,更是明确建造‘北典农城’,隶属于北地郡,估算其故址,大致便是如今马将军重新在银川郡建城的位置。
由此,至少银川郡在黄河东岸的那部分土地,毫无疑问自汉成帝时就是北地郡土地了,何来重新在无主之地上占地划界之说?”
诸葛亮微微摇着折扇扇柄,暗忖果然还是不能小看呼厨泉帐下的文官,匈奴人虽然没文化,但既然是以诏安形象出现,还是会有汉人读书人投奔的。
这个傅干,别的水平不知道,但历史书基本功还是扎实的。
至少《汉书》很熟悉,“汉成帝阳朔三年”发生了些什么地理划界的事儿都引经据典信口拈来,估计把汉朝皇帝本纪的大事年表都背熟了。
“没想到跟普通书呆子那样‘务于精纯’的读书方式也是有点用的,这种寻章摘句引经据典的场合就用得上。我那种‘观其大略’的读书方式,不适合这种抠细节的出使谈判呢。”诸葛亮心中微微检讨了一下。
不过,也就这么微微一瞬了,他这次来,各方面都是做了准备的。
毕竟他是诸葛亮嘛,傅干读书再精熟,也就让他犹豫多思考几秒,起不到更大作用了。
诸葛亮侃侃而谈:“傅参军颇谙史料,对成帝阳朔年间所载大事,与亮所知相同。但傅参军可知,二百年来,黄河在银川盆地、乃至河套朔方,多次改道究竟是如何改的呢?”
傅干直接懵逼了:“改……黄河改道?自古只知黄河下游改道,但自雒阳孟津上游、有陕峡夹束河道,从不知上游也会黄河改道。”
诸葛亮摇头叹息:“黄河上游当然也会改道,只有那些群山夹束的所在,河床坚硬,才难以改道。一旦河流从群山中冲出,进入低洼肥沃的盆地平原,又没有农耕百姓常年维护水利,一旦河床淤泥堆积,渐渐高于两岸,改道乃是自然之理……
甚至我们可以推测,成帝年间设置典农北城,此后逐渐荒废,固然有两汉之交时、凉州隗嚣被光武帝平灭后,隗嚣残余荒废地方。
可如果以银川郡土地之肥沃,在朝廷官府失去对地方控制之后,就该继续屯田自给,连税赋都不用缴纳了,岂不美哉?
连这么优越的统治条件,当地都渐渐荒废屯田,显然就是因为年久无人组织兴修水利疏浚堤岸,导致黄河改道冲毁良田家园。如今银川郡东的若干淤湖即可为证,我此行带来了地图……”
傅干不知道怎么反驳地理部分,只能像是抓住救命稻草一样,就事论事地挑其中几个历史学的点反驳:“隗嚣覆灭之后,典农北城荒废或许与羌胡、鲜卑坐大有关。说不定是当地的汉人屯民不堪游牧自扰,顺着黄河退回金城郡……”
诸葛亮:“不可能,典农北城彻底荒废不是在后汉初年,而是明章二帝之后,当时大将军窦宪已经远破胡虏,破北匈奴至燕然山,《东观汉记》明确有载,所以别推给游牧为害,就是黄河改道,我还有别的证据……”
诸葛亮说的《东观汉记》,傅干当然没看过,因为那是写《汉书》的班固死后发生的事情,傅干这种民间读书人,当然只能看到已经盖棺定论的前代史料。
窦宪讨伐北匈奴到燕然山时,带的就是班固,班固怎么可能留下任何只言片语写他自己死后发生的事情?
而如今的《东观汉记》材料原稿全部掌握在蔡邕和蔡琰父女手中,傅干再想“饱读史书”也没法读了,你拿什么“自古以来”?
诸葛亮轻松又虐了几个论点后,言之凿凿的说:“……上面这些且不论,黄河改道究竟是怎么改我们也可以先不提,单说四夷土地唯有德者居之,汉人开垦治理,使之成为熟地,方才值得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