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83章 番外君臣共识(3 / 3)

加入书签

下实现的。

旗帜是反法的旗帜,做的事情却是为修儒的地方世家截留财政税源的事情。地方政府独立运作的最初一步,就是那时候打扎实的。

再往后,安帝的时候县级人事权沦丧、郡守察举上来的官员,可以直接指派任命为各县官,地方上的人事权也进一步沦丧了。

当然,这个沦丧的还只是“郡守自己任命自己下属的县令县丞县尉”的权力,郡守自己的产生,还没有沦丧,朝廷依然可以委派。

这个权力是到冲质交替之时、桓帝初年,才在部分偏远地区沦陷的,再后来,一直到灵帝卖官之前,地方太守其实都不是朝廷能完全控制的了,有些地方甚至“自行拥立”太守。

所以,财政、人事任命、地方立法,这些权力其实是在和帝、安帝、桓帝、灵帝,整整八十年的时间里,逐步被地方蚕食掉的,最后黄巾之乱,只是把最后一张底牌军事指挥权,也彻底地方化了。

即使张角没来,散装的大汉也只差军权统一这最后一口气吊着。

其他那几口气,分别早在八十年前到二十年前就分批断气了。而且给大汉续命的总共就五口气,基本上是每过一代人、就多断一口。

刘备此刻跟李素阔别数年、因为“刮目相看”而顺势聊到这个问题,并且心有戚戚焉,当然不是为了单纯的掉书袋摆龙门阵了。

而是刘备内心真心升起一股戒惧。

对他而言,读史要想“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最有价值的“鉴”,当然就是如何吸取大汉上一次中兴时的教训。

毕竟光武帝曾经中兴成功过一次,最后还是只维持了六十多年、最初三代皇帝的正常统治。第四代皇帝开始的近百年,就是严格遵照了“每二十年多断一口气”的节奏,眼睁睁看着灭亡的。刘备怎么能不怕?

他现在再强,能保住子孙后代在经济、财政、人事方面的集权,依然不被地方侵蚀散装化吗?

李素倒是给他设计了一套好制度,而且有了殿兴有福的加持,后世人要造反是很难的。但殿兴有福也未必能确保一直不乱。

哪怕“每过两百年打一场内战、然后他刘备的后世开枝散叶子孙里再来个最有前途的,继承祖业重新中兴”,那刘备也挺受不了的了,他内心最希望的当然是连这些波折乱局都不要有。

李素的租庸调输法和工商税抄引法,把财政割据收回来了;

曾经刘焉时期“废史立牧”放出去的地方军权,也通过地方州级长官拆分三使,把军权割据收回来了;

最后的科举选官改革,则是把地方拥戴州郡长官、州郡长官再任命县级下属的人事割据,收回来了。

现在刘备不担心怎么收回来,要担心的是子孙没有军事权威后,能不能一直保住这个“祖宗之法”不被慢慢蚕食。

如果做不到,那就只能指望开国这一代就把变法的事情都做了、尽量做彻底,给子孙留个好一点的摊子。

这是一个最宏大的命题,需要从多个方向综合努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