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驸马如手足情郎如衣服 第124节(2 / 4)

加入书签

强敌犯边,谢氏既为大周之臣,自当竭尽全力。陛下勿怪公主殿下,臣应当感谢公主殿下给臣机会、以报家国。”

穆明珠没忍住,轻轻挑了一下眉梢,噙着笑看谢钧表演。

谢钧转过身来,看着穆明珠,大约是因为身高差距,他忽然轻轻一歪头——这动作在一个年近三十的男人做来,怎么都有几分故作天真的味道,但他皮相实在生得太好,随意做来只是风流多情。

可惜穆明珠欣赏不来他的风流多情,也学着他的样子一歪头,流露在面上的是玩笑,藏在底下的是嘲弄。

谢钧并不在意——至少看起来不,他重又转向上首的皇帝。

“世人皆知《周易》为六经之首,《易》之经本有三部,上古时的两部久已失传——其实不然,”谢钧慢悠悠道:“小臣不才,托赖祖上余荫,族中藏有上古天皇氏所作的《连山》半部,从未示人,乃谢氏一族不传之秘。值此天下板荡之际,臣将这半部《连山》献于陛下,以此先天易,为大周辨吉凶、判旺衰,使大周之气运,如山之出云,连连不绝——果应《连山》之名。”

这一下大大出乎诸人预料。

思政殿上一时寂然。

首先,《周易》为六经之首,其地位重要可想而知。而关于《易》有三本,也是有前朝典籍证明的,譬如东汉时便有学者记载“《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等语,而且不只是一处典籍记载;也有的说《周易》其实是脱胎于《连山》《归藏》。不管哪种说法,至少《连山》《归藏》是曾经存在过的。但是因为年代久远,许多内容已经佚失,早在前朝时便不再有详细内容的记载。

所以此时谢钧忽然宣告谢氏一族还留有半部《连山》,单以民族文化而论,就是一项重大事件。

在此之上,谢钧竟然还愿意献出这半部《连山》给朝廷——已经大大超出了穆明珠所求!

哪怕不经过运作,这半部《连山》本身就价值连城。

而他突然献出如此贵重的半部《连山》,无形中消解了穆明珠巧用“金龟换粮”所展示的能力,正是经济财政上的“一力降十会”——你有万千花招又如何?我有真财富!

满殿寂然似乎是让人愉悦的事情,谢钧噙着那一抹优雅的笑容,转身向穆明珠看来,再度歪了歪头,慢悠悠道:“多谢公主殿下给的机会,使得谢某能为国出力。”

穆明珠维持着表面的镇定,淡笑道:“谢先生客气了,还要多谢您舍得割爱。”她轻轻深呼吸,手在袖中握拢成拳,心中暗暗发誓——早晚有一日,她要让谢钧这太过灵活的脖子永远弯下去!

穆明珠从谢钧身上挪开目光,看向上首的母皇,轻声笑道:“谢先生如此慷慨,远超女臣所求,竟不知该封谢先生何等官职才合适了。女臣鲁莽,幸而有母皇在上,周全万事。”

皇帝穆桢微微一笑,温和道:“以谢先生的学识品德,他愿意出山来朝中为官,朕已经不胜欣喜。朕私下里想过,旁的官职难免要处理俗物琐事,不合先生气质,独有太傅一职,最为清贵,还望谢先生不要推辞。”

话虽如此,谢钧还是要礼节性推辞几番。

穆明珠看着身边两步之遥的谢钧,见他笑容从容谦和、应答自如,不禁感慨,若不是她已经同母皇说破谢钧、周睿等人的图谋,实在难以看穿这人的假面。

谢钧再三推辞之后,还是因皇帝“盛情难却”,接下了太傅一职。

皇帝穆桢像是极高兴的样子,忽然问道:“朕若是没有记错,你外祖母王老夫人的寿辰就在这个月吧?她这一向身体可好?寿席预备怎么办?”

士族的力量从来不只是一家。

譬如谢钧虽然顶着一个“谢”的姓氏,他的母亲却出自弘农杨氏,而他的外祖母王老夫人出自琅琊王氏——世家大族之间多代通婚,如今的著姓大族之间怎么都沾着点亲。

谢钧一一答了,进退有度,代外祖母谢过皇帝关怀。

一时谈完正事,叙过家常,谢钧——或者说准谢太傅翩然退下。

皇帝穆桢从高处的龙凤须弥座上站起来,行动迟缓,面上露出几分疲惫之色来,嗓音也低沉下去,“往侧间说话去。”她当先往侧间行去,李思清在后抱着一大摞等待御批的奏章。

穆明珠微微一愣,看向母皇略显憔悴的面色,与萧负雪一前一后跟上去,行到萧负雪身侧时,以目示意,低声问道:“怎么了?”

萧负雪摇头不知。

侧间与正殿不同,窗下摆着舒适的软榻,皇帝穆桢已经半坐半躺于那软榻之上,身后靠着两只引枕,回眸对上穆明珠关切的目光,揉着额角低声道:“大约是染了秋寒,朕今日晨起便觉昏沉。”

方才有谢钧在,场合相对正式,要在正殿接见,此时私下议事,则可以转入侧间。

穆明珠听到此处,心中一动。

前世皇帝穆桢骤然重病一事,一直疑云重重。

在穆明珠看来,那时候母皇身体康健,却给连太医院都说不出名目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