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9节(1 / 2)

加入书签

“这是吾等觉得可作为案首的三份答卷。”

“尤其是最上面那份,字迹骨力道健、笔力洒脱,堪为佳品,文章也做得精妙,深入浅出,言之有物。看得出此学子定积累厚重,见识不俗。”

他顿了顿:“唯有诗词差了点,显得有几分匠气。后面两份的话……”

吴县令也觉得这字迹一看就舒心。

他简单翻看过后两份,有了第一份做对比,瞬间觉得内容思想都不大气广阔,有所局限。

他道:“就第一份吧,拆开看看,咱们县的案首是哪位学子?”

童生试,若是个垂垂老矣的老者,即使文采斐然,放在案首也实为不妥。

倒让人觉得他们县中无人。

师爷过来小心拆开糊名,他念出糊名之下的名字、籍贯等信息。

众人顿时变了神色。

“等等,你说他才十岁?”吴县令顿时眉头紧皱。

考棚出问题本就已经引起不少考生不满,如今最重要的就是稳妥,这样前所未有的先例,他可不想惹麻烦。

案首

吴县令将手里的答卷放下:“另外两份给我看看。”

另外两份也拆开了糊名。

结果也不如人意, 两份答卷,一人二十有八,另一人也到了而立之年。

童生试也是有讲究的, 虽然考到头发花白都能考,但宣朝十五六岁方能称为童子。

十四岁以前,都被当作孩童对待。

根据生辰不同,在十五或十六这一年,举行冠礼的元服仪式,从此不再被当作孩童。

童生试本就是为初步入科举的童子准备, 试题相对简单、评阅也会斟酌。

年纪过大者名次本就要往后顺顺,要不能逼得整个中榜名单全是大人, 而无孩童。

毕竟多学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吴县令皱眉:“再往后翻翻,我不信偌大一个县, 竟然找不出第二个合适当案首的人。”

“是。”

评阅答卷的人拱手应是, 在剩余的答卷中翻找起来。

心中皆在暗暗叫苦。

那些年轻的、文采也不错的, 不是没有,但年纪轻就代表没经验,面对今年县试那样的突发情况, 如何能反应过来?

多少人写了一半就无下文?明显是觉得没希望,心态崩溃放弃了。

答卷上各种差错, 大多都是年纪小的,明显不如多次参考的老童子有经验, 能抗下压力。

因为受不住寒冷字迹颤抖的,难以入眼,即使答得不错, 也不能拿来当案首吧?

还有些明显被冻坏了脑子,直接在诗词中写冷、写在考棚中遇雨的。

这一看就是年轻小生写的, 初生牛犊不怕虎啊!

恐怕有的还暗暗欣喜觉得应景吧?

即使是暗喻,他们也是万万不敢找出来呈给吴县令看的。

这不是害人吗?

他们翻找了半天,动作越来越慢。

师爷又拿起那张答卷,仔细看了看名字,似乎想起了什么,瞳孔猛然一缩。

他连忙上前,附耳道:“吴县令,您再看看这名字,好像是前年咱们送‘才智英敏’匾额的那个孩子,还是燕老的弟子,燕家这两年可深受新皇看重。”

已经过了快两年,吴县令起初还惦记,后来见无事发生,就慢慢将这事抛在脑后。

被这么一提醒,他才被勾起了回忆。

吴县令又取来答卷,亲自看糊名线以内的信息。

是那个村子没错,名字好像也没错!

师爷早就和吴县令形成默契,见他神色变换,连忙拱手,当众递了一个台阶:“虽此子才十岁,但文章做得精妙,字也颇有风骨,实至名归。”

“若有考生质疑,咱就把这份答卷张贴出去,定能让一众学子心服口服。”

吴县令满意地点点头,顺着台阶下来:“也罢,为科举之公正,我便承了这个风险,开了这个先河,也算成了陛下‘才智英敏’的美名。”

他这话说得冠冕堂皇。

评卷人多少都觉得有些不适,努力笑着奉承两句,“吴县令大义。”

“后面的名次,你们且看着排吧。”吴县令挥挥宽袖走了。

老者看着被抽出来的许多答卷,深深叹了口气:“咱再找找看,有没有能补进来的。”

放榜日。

整条街道都热闹起来。

临街二楼的茶楼位置都坐满了人。

不过顾璋他们,倒是没去上面茶楼,而是在稍远一点的茶摊处。

燕老身着普通长衫,和顾老爷子、顾方正坐一桌,笑得和蔼平易近人,看不出半点官架子。

虎头和顾璋也坐在其中一边,等待着放榜。

茶摊老汉提着茶壶和一摞陶碗笑着走来:“几位客官,茶水来喽——”

“今日放榜,小摊每桌赠一叠金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