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78节(1 / 2)

加入书签

“我们去云南,你们

去哪儿?”

“重庆沙坪坝。”

“四川璧山!”

路小柒找出了当年的路线图,

大致是北方高校南下、东部高校沿长江西进、广东福建的高校向西或向北转移到附近山区。

为了躲避日军,

内迁的目的地大多是山区,道路艰辛,风餐露宿。到了之后,也没有现成的校园可用。云南那边是建起来的茅草屋,满是泥泞。

武汉大学到了四川后把破旧的庙宇和土坯平房当成了校舍,师生们分散到了七个地方,平时上课和生活就在其中奔走,风雨无阻。

课桌不够,年轻的学生们就站在门外听,没有足够的煤油灯,就一群人凑起来就着一盏灯复习功课。

萤烛虽微,亦可生辉。

【中央、中山、交通、复旦等大学迁到重庆,武大内迁四川,浙大迁到贵州,北大、清华、南开内迁到云南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和北洋工学院迁陕西城固成立西北联合大学。】1

【后战争结束,他们返回原地的时候,像西南联大就将它们的师范学院留在了昆明,作为对云南教育的支持,也感谢云南人民的庇护。这就是云南师范大学的由来,所以,我们能看到,西南联大的纪念会上,除了北大、清华和南开,还会有云南师大。】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学校有两次不同的校庆,大概率就是因为这样的拆分合并。】……

白鹿洞书院等天下知名的书院内,师生们看得热血沸腾。

“就应如此,既然此地不可留,那就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去,无论何时,也不能停止教学。”

“尤其是那些书,一定要好好的保存起来。”

藏书楼中拥有无数珍贵典籍的他们很能理解仙画中那些师生不带自己的行李而以书籍为重的心理,换成他们也会如此。

但也有人持有不同意见:

“这可弃城逃跑、临阵脱逃的懦夫行为有什么区别!”

“大丈夫应当与城池和百姓共存亡!我等虽是儒生,但也无惧于上阵杀敌!”

前朝乱世,外族入侵之际,也有不少书生毅然弃笔从戎,立下功勋,甚至是舍身成仁。因此在一部分人看来,这样转移阵地的行为颇有些逃避之嫌。

两方争执之时,德高望重的山长开口了:

“这不是临阵脱逃,这是大义之举!”

所有的学子都看向他。

“生死存亡之际,与敌人刀枪相见,自然是英勇。但你们的刀枪真的比得上那些在军中多年的人吗?你们是不是确定自己上阵能杀敌而不是拖后腿?”

“你们读书是为了什么而读?”

有学子举起手,傲然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他学子也纷纷点头。

山长和蔼的点点头:“好志向!那你们就要明白,你们是从千千万万的百姓中被挑选出来的,被家世挑选也好,被时势或者是头脑所挑选也罢,你们

的肩膀上担负着的不再仅仅是自己的命运,?[(,

一个国家的文脉!”

场中安静下来。

文脉!

“你们焉知,假使战火烧到了更偏远的这些地方,这些师生们不会愤而起义呢?但是,不到最后一刻,都要忍耐。”

“文脉兴,而国家兴。文脉亡,而国家亡!”

“人在,国在,人亡,国亡!”

这些转移的师生们,是在保存华夏的文脉啊!

场中肃然,片刻后,学子们对着山长弯下腰去:“多谢山长教诲,学生受教了!”

魏晋。

谢安的宽袍大袖在风中扬起,和他的心情一样,丝毫不平静。

他想起父辈的永嘉南渡,为了躲避战乱,北方的士族们携带着家眷南下迁徙,随着他们一起的,除了细软之后,最多的就是书籍。

有了这些读书的人,有了这些书,南方才逐渐成为了现在的文兴之地。

这是士族的根基。

而在后世,或许这些师生,只是普通家庭,连庶族也称不上,但他们的品性依然高洁,散发辉光。

明朝。

一位叫陆深的松江府藏书家,站在自己的藏书楼外。

在他面前的这几栋小楼里,有着七万多卷的藏书,还有一些珍贵的孤本,可能连皇室都没有。

这曾经让他引以为傲。

但是,现在他有了新的主意。

陆深对跟在自己身后的官家道:“传出消息去,我陆氏的藏书楼,可对外开放,只要有人引荐,就可前来此地抄书并且带走。”

后世的师生们努力保全书籍,以及危难之际创造一切机会读书的场景震撼到了他。

将这些书藏在这里,只是自己记得的时候偶尔翻一翻,又有什么意思呢?

遇上乱世,一把火就能将它们烧个精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