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87章(1 / 2)

加入书签

魏武卒衣三层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囊矢五十支,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才算合格。

不过这需要强大国力的支持。

西平条件有限,人口凋零,若按照魏武卒标准,能招到五百人就不错了。

能在一次次天灾战乱中活下来的人,身体素质自然没话说。

百姓不是与野兽搏斗,就是抵抗土匪强盗。

能在冶无戴马蹄下逃生的人,至少跑路的水平很高。

几场寒风之后,大雪如约而至。

天寒地冻,坞堡、屯田、水渠全都停止。

只有练兵还在继续。

张特训练青壮屯农,杨峥训练新招募士卒。

绝大多数训练都由老兵完成。

而老兵不仅仅是当初的武卫营老卒,羌营、賨营中也有不少勇武者。

杨峥只是日常巡视。

维持自己的存在,让士卒知道他们的将军是谁。

冰天雪地,最考验人的意志。

好在郭家的家底丰厚,粮食、牛羊多不胜数,每日都能让士卒们吃上肉喝上汤。

士卒训练的积极性大为增加。

修葺坞堡,广开屯垦,外和羌胡,内练精兵,都在稳步推行之中。

作为后世人的杨峥,自然知道武器装备的重要。

一汉抵五胡的神话,靠的汉军的英勇,也靠坚甲利刃。

环首刀、八面剑、弓弩、铁甲……

不可一世的匈奴就是败在这些装备面前。

尤其是环首刀,简直是领先时代的产物。

轻便、锋利、杀伤力强。

是唐刀和倭刀的鼻祖。

到了魏晋,长槊、马镫、重骑兵登上历史舞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枹罕四通八达,很多东西,杨峥不敢弄。

弄出来也便宜了别人。

而西平是边陲中的边陲,四面青山环抱,一条湟水流出。

地势与蜀中相近。

闭塞而偏远。

可以关起门自己玩自己的。

改进武备是杜预提出来的,自然由他负责。

大雪封山,屯田坞堡告一段落。

就在杨峥思索着要不要造玻璃、弄肥皂的时候,杜预就找来了。

一张白纸上画着图案和注解。

杨峥看着白纸愣住了。

杜预解释道:“此为左伯纸,郭家藏有不少。”

左伯纸杨峥略有耳闻,汉灵帝时,左伯改进蔡侯纸,制出质量上乘的纸张。

汉末大乱,这种纸被埋没一段时间。

魏晋之后,大行其道。

洛阳纸贵的典故,就是在西晋时期。

魏晋以来,书法大家层出不穷,也是跟这种纸的出现有关系。

书法跟画画一样,需要大量的练习。

杨峥记得历史上钟繇、钟会、卫瓘等等,都是书法高手。

杨峥定睛望向图纸。

居然是连弩的制造方法。

战国时代,便有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的说法。

秦汉弩机大行其道。

诸葛武侯改进弩机,元戎连弩问世。

魏国马钧对其改造,能发五十矢,但工艺复杂,无法量产。

早在骆谷时,杨峥就领教了蜀军弩箭的厉害。

一百多年后,宋武帝刘裕的却月阵,两千士卒携带大弩百张,藏于车后,破北魏三万铁骑。

秦裔

杨峥隐隐记得,似乎杜预还是个发明者?

改造了水车还是什么东西。

连弩是好东西,但现在用不起啊。

一次战斗要消耗多少箭簇?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越是精巧的东西其实越不适用。

有这个时间打造这些东西,还不如多弄些长矛、盔甲。

对如今的杨峥来说,普通弩已经够用了,还有弓箭弥补。

以后发达了,倒是可以弄出一支连弩军。

现阶段,很多奴隶光着屁股跑,穷得连衣服都没有,还有心思弄这个?

所以杨峥兴趣不大。

积石山最大的问题是产量不足效率不高。

杨峥心中一动,“不知元凯可会冶铁?”

这年头的铁匠差不多后世的科学家了。

百炼法太慢,一个月也才那么几件刀矛,盔甲更是慢的令人发指。

“略通一些,并不精熟。”

这时代世家门阀不仅圈禁土地人口,还垄断技术和知识。

所以魏晋皇帝们不得不与他们合作。

世家子弟会木工、音律、天文、术数、炼丹、医理并不奇怪,淮南王发明豆腐,刘晔作抛石车,曹魏驸马嵇康喜欢打铁,几十年后葛洪搞出黑火药。

一个吃饭都成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