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九章 劫富济贫(1 / 2)
立冬过后,聂小蛮从泰山旅行回来,行装才刚卸下,一桩凶案就突然就到了,这真是出人意料。这一天是聂小蛮回到金陵城的第三天,隔天晚上开始下的大雨才停止不久,天气还十分阴暗,时近黎明,格外觉得寒气逼人,仿佛一个人久病初愈,软弱无力,一时还不能很快恢复体力。
两人不愿这个时候外出,这样一来景墨便强求老朋友把旅途中的见闻当作话题,排遣此时的寂寞。聂小蛮答应把他旅游中所见到的事讲出来,两人便一边笑谈一边还加以评论,其中一些见解颇有独到之处。聂小蛮每次出外旅行,观察都很详细,目光也没有什么拘束,凡是当地的风俗习惯,以及社会上的奇闻异事以及治安的状况,他都加以注意。景墨常常称赞小蛮敏锐,别具慧眼。聂小蛮十分客气地不肯承认。其实他平素为人精警而干练,观察力又特别强,景墨亦为此称赞他,他应该是受之无愧的。
两人谈笑片刻,聂小蛮突然站起来,停止了锋锐的谈话说道:“景墨,我们相识已久,而且常党聚在一起,随时随地我都可以向你述说旅行的见闻,何必一天之中全部讲完。我现在想试试我的古琴。长久不弹,只怕手指有点生疏了。”
说完,聂小蛮走过去把古琴从琴匣中拿出来,稍稍调拨,即,当当地弹了起来。
聂小蛮素来是喜爱音乐的,尤其偏爱古琴,但并不常常弹琴。每次弹琴多半是他心情愉快的时候,偶然有不顺意,心中抑郁,也欢喜弹琴来自我解愁。两者不同的是:心情愉快时,音韵婉转,抑扬顿挫,节节合拍;心情忧郁时,乐曲往往节奏强烈,音调铿锵,像是借用琴弦发泄心中的烦恼郁结。
听得多了,景墨可以从琴声中辨别出小糖果是快乐还是忧烦,这是屡试屡验的。此时,景墨小心聆听,觉得琴声婉转曼妙,悠扬动听,景墨就知道这次聂小蛮旅行回来,心胸开朗,十分愉快。景墨更闭上眼睛,静静聆听,不禁为之神移。处在这种寂静的境界之中,景墨的神思早已游荡乎虚无飘渺间,突然,琴声嘎不过止。
聂小蛮以责备的口吻大声呵斥:“卫朴,你吵什么没完没了,你和什么人在外面喧哗?”
景墨张开眼睛,看见聂小蛮抛下琴弦,直跑到外面去。这倒是有些反常的,景墨觉得一般来说都是聂小蛮要比自己显得性子沉稳性,不料今天却来了一次例外。
也不知道是什么人,这么不凑巧竟来扰了聂小蛮的雅性,惹得这位好脾气之人竟也起急了。景墨于是便侧耳去听,直到这时候,却也只听见院子门口处有人声哨杂,还有哭闹的声音,好像卫朴正跟什么人在争吵。
这样一来,景墨也不能继续安坐了,便也走出去看一看。走到院中,只见卫朴站在大门,横挡住入口,门外是一位衣衫槛楼的者妇人,黑布有油光的棉袄打满了补钉,她想闯进大门,而且满脸泪水,喃喃自语,而卫朴却挥手竭力阻止她进来。聂小蛮走到卫朴身旁,训斥道:“卫朴,不要如此无礼,这老妇人有什么事?为何不让她进来?”
聂小蛮少见地为此生气地责备这位忠仆是有缘故的。本来小蛮顾帮助他们鸣冤除暴就是不分人的,而且常常有人表示感激而送礼品给聂小蛮,他也一向都是拒绝的。即便是有候像会收下一些酬金,景墨也知道小蛮从不是为了用在自己身上,他是从不肯损害他的廉洁的。而且对于一般生活不易的平头百姓之类,他更是分文不取,不怕艰难辛苦,且更加尽心尽力。小蛮自己虽并非起自贫寒之家,可是因为常年在民间奔走查探案件,故而深知百姓民生之苦,实在是苦不堪言,常常眼见有人蒙冤含屈无处可以申诉,无产而又无势的劳苦大众生活何其不易。
聂小蛮天生有任侠之精神,怀着天下大同之理想,又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之情怀。所以,此时眼见卫朴斥责阻挡的是一个年老贫苦的老婆婆,心中不禁产生同情怜悯的情感,所以这一来才大声阻止卫朴。
卫朴局促不安地回答:“老爷,这老妇人是个疯子。我问她要干什么,她只是叫着‘断头!断头!’语无伦次,所以我才不让她进来的。”
门外的老妪一边擦着热泪一边争辩道:“我来要见聂青天、聂老爷,这个人真可恶,把我推到门外,我恨不得把他的头拧下来!”
这时候门外已经有三四个人好奇地向里面注视,景墨心想幸亏馋猫端所处的地方比较背,相对僻静,而且又是清晨,行人不多。不然的话金陵人最好奇,最欢喜打听别人的闲事,经他们一闹,假如召来几十上百人围观议论,那又将是何等的局面?聂小蛮等老妇人的话说完,马上挥手吩咐卫朴走开,并把老妪急扶进来,随即把大门关住。
老妪看上去年事已高,满头白发纷乱地披在肩头,枯瘦的老脸上洒满了泪痕,但是两只眼睛却炯炯有光,仿佛里面包含有无限的恐怖。进屋以后,老妪用黑布衣角擦拭眼泪,又张眼向屋子四周观看,像找寻什么似的。
“老爷,你有没有看见我家媳妇的头?……我媳妇的头不见了……我儿子的头也要斩下来偿命了……老爷,你能帮我找到媳妇的头吗?”
老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