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065章】 一盘大棋(1 / 2)

加入书签

有关中日战争的前景与未来发展正在逐渐成为欧美舆论关注的一个焦点,因为战争背后牵扯的除了政治还有经济,世界经济已开始了一体化的历程,无论各国的立场如何,都不能避免这种趋势。

伦敦、纽约的金融市场也深刻反映了这一点,凡是与日本有关的有价证券都在飞速下跌,军工类的股票多少还有点逆势上涨的机会,最惨的就是日本国债,在朝鲜战事开始后已跌掉8个点的情况下,又因为关东舰队覆灭的消息而一口气跌掉了13个点。原本日本国债算得上是高息债券,年利息从4-7不等,当然7是欧战前发行的10年期债券,而4则是欧战后因为日本国际地位与国家实力改善后发行的债券,一贯受人追捧。但现在情势反过来了,成为市场上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瘟疫。等到北方集团利用杠杆沽空1000万英镑日本债券时,抛售的狂潮已淹没了整个市场。到市场最低点的时候,一张100英镑的日本债券掏出82英镑就能买得到了——考虑到今年12月31日那天日本方面就要还本付息,如果对日本政府有信心,现在杀进去仅仅半年之后就能有29英镑的利润,年收益率超过70,但即便如此,日本债券仍然是一个劲的下跌——显然,众人对日本政府的资信情况深表怀疑。当然,夏海燕下手的都是选择用英镑或者美元记账的日本债券,纯粹日元记账的债券在伦敦市场上早就无人问津,因为日本完全可以利用滥发票子而填补窟窿,不具有操作意义。

如果说在国债上还是牛刀小试的手法外,北方在外汇市场上押注就更大,分别做了价值1亿英镑,5亿美元的中日本币外汇掉期合约——在中日开战之初,市场曾普遍预测日本能赢,因此都是抛华元、吸日元的操作,北方集团趁势进行反向操作,吸华元、抛日元,头寸就慢慢建立起来。市场观察家普遍认为这是北方集团作为“国策集团”履行政治使命的无奈之举,很多人都在预测何时撑不住而告终,但令人跌碎眼睛的是,北方集团非但没有赔钱,反而赚了盆满钵满——足足2艘列克星敦战巡的利润。《基督教箴言报》在当天的时事评论中写道:……由于战争失利带来的金融影响给日本造成的损失大约在10-20亿日元之间,这还仅仅是额外因为汇率变动而增加的债务,如果算上本来的债务部分,均摊到每个日本成年人身上大约是90-100日元,这是一个骇人听闻的数字……

现在日元可不是后世发了毛的货币,维持一个普通日本家庭的一个月收入,有30日元就比较体面了,有50日元算得上是小康之家,而一个日本机械类熟练工人的收入也在30-50日元之间不等,90日元的数字当然非同小可。与此形成相应对照的是,中国债券的价格节节攀升,特别是年息5厘的20年长期建设债券,更是市场热捧的焦点,甚至连一贯谨慎的犹太财团也表示,愿意进一步购买中国债券,特别是希望以华元为本币单位的债券多发行一些。不过,对这一呼声中国政府并没有响应,反倒是北方集团紧接着发行了5000万英镑的企业债券,年息仍然是5厘。

5000万英镑可是了不得的大数字了,以前还没有哪个财团发行过这种规模的债券,虽然战后的英镑币值大大不如战前,但5000万英镑仍然相当于3亿华元。北方集团的资信当然是各国认可的,甚至于金融家们还特意制造了“准国债”这样一个名词来形容,这个名词是如此的贴切以至于美国经济学家j?a?熊彼得先生还专门撰文阐述他对于准国债的看法。按照他的逻辑,准国债虽然在表面上看起来资信力较国债要差一点,但事实上,除非发行国是一个政治、经济主权不能完全自主的国家,否则准国债比真正的国债还要“可靠”一些——因为一旦主权国家宣布拒绝偿付国债,外国很难动用强制手段,甚至还无法走司法渠道,这一点已经为苏俄成立后宣布沙俄债务作废的情况所证实,而准国债毕竟是商业企业发行的,出现问题后处理起来没有那么多政治因素。

食利阶层是不会过多关注理论分析的,除了收益、安全性和流动性以外,他们不会关注更多。很多人都记得,在最初发行华元时,华元币值与日元币值基本是等值的,一华元相当于一日元,在很多时候还是日元更为坚挺一些。后来华元的走势一直在上升,在中日山东之战的高峰期,华元相对于日元有了接近30的升值,即便双方结束敌对后的升值幅度也没有小于15,等到了欧战进入白热化阶段后,欧美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华元节节攀升,到《凡尔赛合约》签署的时候,一英镑甚至只能换到55华元,最近汇率这两年才有所回升。考虑到华元英镑最初10:1的汇率,如果那时候就开始持有华元基本建设债券,则除去每年5的收益外,还能有额外的汇兑收益。只是,华元债券只在中国才有发售,一般人很难购置,而北方集团在伦敦市场发行的债券却很好地填补了这一空白。

对北方集团在证券市场翻云覆雨的能力,欧美各大财团都是极为敬佩的,欧战已证明了北方集团的英明,现在中日的金融之战同样也在验证这个道理,只是北方集团现在的举动未免很有些出人意料,给人以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