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4章(2 / 3)
为止。
这也就意味着陈一鑫在辽东其实没有太多的发挥空间,也不能像王汤姆、钱天敦那样带着部队四处出击,捞取战功。无大功则难以获得升迁,而他如果打算要调回三亚,大概也只能先拿够军功再向三亚进行请示。
但陈一鑫认为自己即便调回三亚,大概也很难再适应那边的社会环境,而且到时候头顶上会凭空多出一大堆顶头上司和能够钳制自己的衙门,那就肯定没有在辽东当土皇帝来得开心了。
所以潜意识里,陈一鑫认为自己待在北方的前景要优于回到国内,那么如果自己都不回国,把孩子送回国接受基础教育,就能给他谋一个好前程?陈一鑫可不这么看。
他的打算要更实际一些,让孩子在自己身边待到成年,如果那时候自己还在带兵,那么就把孩子送进三亚的军事学院进修,今后凭着自己在军中的根基,让孩子得以子承父业。至于军事技能和知识,由陈一鑫亲自教授,加之在金州这种战区长大,十几年时间应该足以培养出一名合格的年轻将领了。
至于培养儿子以后当文官,陈一鑫想到这一点就忍不住轻轻摇了摇头,妇道人家哪里看得清今后的世道发展,手握兵权才能保证自己的地位稳固。如钱天敦王汤姆这些前辈人物,要论军功早就够资格回国养老了,但他们一直在海外征战,多少也有一部分原因是不愿轻易交出手里的兵权。
当然了,像他们这些常年在海外驻守的将领真要打算交出兵权回国养老,执委会反而不会轻易接受,毕竟穿越众当中有能力带兵打仗的人就只有这么多,空出来的坑也暂时没有候补者,执委会肯定没法放心把兵权完全交给归化籍军官,哪怕是高桥南这样的人也不行。
这种特殊的身份认同感,也是维系海汉国权力架构的重要条件之一,陈一鑫也不会担心自己在没有犯下大错的情况下会被执委会剥夺兵权。原则上只要他愿意继续带兵,那么海汉高级将领的阵容中都会一直保有属于他的一个席位。所以马玉玲对于未来的种种忧虑,在陈一鑫看来其实是有些杞人忧天的味道。
不过对于这么“有主见”的老婆,陈一鑫倒也并不反感,他所处的环境中极少能有机会与其他穿越者打交道,周围的人多是无条件地听命于他,能够坐下来探讨问题沟通想法的人其实不多,特别是一些涉及海汉机密的事情,陈一鑫也不敢轻易与外人讨论。
而马玉玲在这方面倒是能与他极为契合,夫妻俩能以比较平等的姿态商量家庭事务,谈论报纸上的新闻。有些马玉玲不懂的事情,陈一鑫也会耐心地慢慢给她进行说明,长期下来,马玉玲的三观也开始有了变化,这让陈一鑫心底作为穿越者的孤独感能得到有效的缓解。
就算眼下对孩子的将来发展路线还有分歧,但陈一鑫确信自己能够通过劝说来慢慢消弥这种分歧。实在不行,那就慢慢再生几个,这样就可以多管齐下,给孩子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
陈一鑫想到此处,嘴角不禁浮出一丝笑意。自从有了后代之后,他才真正有了在这个时空安顿下来的实感,这甚至要比带兵打仗带给他的满足感更为强烈。
“将军,军情局来了人,说是有紧急军务,请您尽快前往地峡防线处理。”
手下人的汇报将陈一鑫从沉思状态中唤醒,通常这样的状况,一般都是前线又有战事发生,需要他坐镇调度进行决策。陈一鑫不敢怠慢,让人去准备车马,他则是去了儿子上课的书房,给家人打声招呼再走。
“我有紧急军务要去趟前线,晚饭应该不回来吃了,你和儿子就好好在家待着。”
马玉玲起身应道:“请夫君多加小心!”
陈一鑫伸手摸摸儿子脑袋,又揽过马玉玲轻轻抱了一下,便转身离开。这样的情况对这个家庭来说其实已经是常态了,金州地峡局势紧张的时候,他甚至会整月待在前线。
最近这几个月到了传统的冬季休战期,之前为了掩护友军扫荡辽东海岸所发动的佯攻也早已结束,所以他才回到南关岭的家中居住。不过清静了两个月之后,看来是又要开始你一拳我一脚的日常过招了。
陈一鑫走出书房,勤务兵已经拿好他的皮帽、皮毛大氅和皮靴在外面等着。
陈一鑫换好行头出了院子,他的专用马车已经停在大门外,骑兵卫队也都准备停当,效率不可谓不高。
陈一鑫见军情局的韦林就站在自己的马车旁边,心知来庄园报告消息的人应该就是他了,便开口吩咐道:“中尉,你跟我一起坐车过去。”
韦林敬了一个军礼,然后跟在陈一鑫后面钻进了马车。车夫甩出一记响鞭,一行人便离开庄园,朝着东北方向的地峡防线进发。
“前线什么情况?是清军又不安分了?”陈一鑫问道。
韦林道:“这次倒不是清军袭扰,而是另有情况……他们派了人过来,要求面见将军。”
“派人来见我?是打算要给我们下战书吗?”这个情况倒是出乎陈一鑫的预料。
自海汉军在1636年春季攻势中占领金州地峡算起,两军在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