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400章(2 / 3)

加入书签

了准备,最近两年在北方这几处控制区大面积推广种植土豆和番薯,这些种植技术简单且产量可观的农作物很快就解决了当地的粮食缺口问题,此时还能用来救助福山县的难民。

这两种农作物出现在此地的时间要较原本的历史更早一些,所以对难民来说这些非米非面的食物倒是很新奇。不过只要能糊口维持生存,他们倒也不会有闲心去弄清这些食物的来历和种植方法,只当这是海汉国独有的产物了。

食物再怎么粗糙,起码海汉能保持供应,不会让难民们饿死,终究好过他们抵达福山县之前的境况。由此看来,他们之前在招远、莱西等地听闻海汉在福山县为难民提供食宿倒也并非虚言。

当然除了食宿之外,还有极为重要却很容易被忽视的一点,那就是安全问题。

难民在逃难途中基本上毫无安全可言,乱兵、流民、野兽,有太多可能会危及到他们人身安全的存在。但在抵达福山县之后,他们便被分配到各个难民营,这些营地都有全副武装的海汉兵值守,倒是不用再担心自己的安全问题了。

特别是那些带着财物逃难过来的人,他们在这里就不用担心会被人洗劫了。如果舍得花钱,那么还可以为自己换一个条件相对更好的营地,告别每天啃土豆的日子。

而留在这种难民营里的民众,大多见识有限,也不太愿意相信自己缺乏认知的事情,比如海外还有一个比大明更为强大的海汉国存在。有人甚至会担心自己是刚出狼窝又入虎口,这些海汉人也未必就比如狼似虎的清军好多少。

当然从本质上来说,海汉的目的也的确是与清军类似,都是想要从大明获取大量人口。只不过一个用武力硬抢,一个连哄带骗而已。虽然前者的效率更高,一次便掳走了数以十万计的大明人口,但海汉不愿与大明撕破脸皮,还是更乐于使用和平的方式来达成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像张普成这样的大明地方官员出面配合,所能起到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刘尚简单介绍了这里的情况之后,便又依照先前的操作,召集营地内的难民一起听取张普成的讲话。

有了先前的经验,张普成此时的情绪也更为平静。他已经大致清楚了海汉找自己出面的目的何在,所以也对自己的讲话内容做了些许调整,重点突出了接受海汉救助和移民海外的好处,甚至拍着胸口以福山县县衙的名义向难民们担保,海汉为他们提供的新安置地会比目前的待遇好得多,他们不但能得到食宿方面的保障,而且甚至还能分到属于自己的土地,或者获得由海汉官方提供的其他生计——这也是刚才刘尚授意他新加入的条件。

总之去到海汉之后就不用担心会继续过着难民式的生活,他们完全可以在海外的安置地开始自己的新生,而且不会再有战乱发生。

当然最重要的是,张普成宣称海汉的移民救助措施已经得到了大明的认可,他们不会因为离开大明而背负任何罪名,并且今后在合适的时候仍可返回山东。

虽然演说内容与先前大同小异,但由于作了一些更具针对性的调整,张普成在这里所取得的效果居然也相当不错。一部分因为家园被毁而无牵无挂的难民,当下就表示愿意听从安排前往海外的安置地。

对此心存疑虑者依然存在,也有很多舍不得离开山东的人,但至少没有公开反对海汉这种安排的声音。不过这些难民稀奇古怪的问题不少,张普成不得不费了不少口水来为他们提供解答,一番问答下来也说得口干舌燥。想到后面还有好几十个难民营要一一走访,张普成也不禁觉得有些心累,一时间有点怀疑自己腆着脸求情回来接这个辛苦差事是否是正确的决定。

仿佛是看穿了他的心事,刘尚便开口道:“张大人,你只要好好做事,我国定不会亏待你。你在这边出一天工,我们便会计你一天的酬劳。日后不管你是继续留在福山县,还是由我国安排离开此地,你都能凭借此时的作为而得到礼遇。”

刘尚的话让张普成的情绪稍稍好转了一些,他连忙说了几句场面话:“刘大人客气了,救助这些逃难百姓也是在下职责所在,就算在下能力有限救不了他们,也不能坐视他们在福山县出事。既然贵国的目的也是为了让这些百姓好好活下来,那与在下的目的就是一致的,出点力气也是理所当然。”

刘尚笑了笑道:“如果大明的官员都能有张大人这样的觉悟,那就不会有这么多的难民出现了。可惜啊,张大人这样的人才,在大明做官真是有些明珠暗投了。”

张普成心道莫非你还想拉我到海汉做官不成?这虽然是一条极好的出路,但张普成却不敢随便去接这个话头,担心刘尚是在故意试探自己,要是表态太积极也未必是好事。

但刘尚就真是说几句客气话而已,像张普成这样的官员,要骨气没骨气,要能力也没有突出的能力,在福山县混混日子还行,到海汉国做地方官可没这么轻松愉快。他并不认为张普成具备这样的能力,就算去了海汉,以其能力也顶多就管个镇子罢了。

但无论如何,张普成等人的身份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