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56章 拿破仑VS戚继光(5 / 6)

加入书签

“队”就相当于现代的“班”。“队”是一个完整的鸳鸯阵主体,依其阵式变化展开数种不同的队之阵形。

这一点,和虎贲军也是有区别的。虎贲军在这个层次上,采取的乃是“伙”,两伍构成一伙,由一个伙长、一个火头兵、两个伍长以及十名士兵组成,总共是十四个人。

戚家军四队为一哨,称为大队,设哨长一人,共计49人为“哨”,这个“哨”相当于现代的“排”。虎贲军在这个级别上的编制,乃是小队。虎贲军的小队,总共有五伙,总共50名士兵,加上各自的军官、火头兵,总共是70多人。

“哨”这个层级是戚家军最大的基本作战单位,也就是说,戚家军的正式编组基本作战单位是由“伍”、“队”、“哨”所共构而成,没有后来的“局”、“部”等大编制单位,这种由小编制构成的作战部队,机动性相当优异,兼之混成兵科搭配,攻守兼备,就算是最小的作战单位“伍”,也可行使独立的作战任务,作战的弹性与战术的应用相当广泛。

戚继光在三镇练兵是依照南方抗倭时的经验,再参照北方战场环境的特色加以编练而成。戚继光改良军械并制定了冷兵器及各式火器使用的军用标准规范,在部队编组上,首创由各兵科及冷热兵器混编成攻守兼备的车、马、步、辎各营,并把火器平均下放到最基层的战术单位“车”及“队”中,使得基层战术单位的火器普及率为当时世界最高的水平。

我们先要厘清一个概念,戚继光的各兵科及冷热兵器的编组配置,是以混编方式分散到基层的“车”及“队”中,相当于现代的“班”层级。而同时期的欧洲、奥图曼及日本等国虽然也是冷热兵器混编,但都是同一种兵科集中编组于同一较大单位里,相当于现代的“连”级或是“营”级。

在战术运用上,戚继光的各营,从营到队甚至车都可以行使独立的攻守兼备作战任务,不需仰赖其它单位的支持,拥有极佳的战术运用弹性。而其它世界各国的基层连队直到营级,都无法独自的行使功守兼备的作战任务,需仰赖其它单位的支持来进行任务,战术当然有所局限。

另外,戚继光编练的军队是一支募兵而来的职业化部队,待遇优厚、装备齐全、训练精良,不是卫所屯田兵制下的散兵游勇可比拟,同一时期的世界各国职业化军队中,也只有西班牙方阵及奥图曼新军的薪资福利可比拟。但这些军队在火器配付的数量及种类上,皆不如戚家军。

当然,戚家军也有很大的弱点,就是缺乏大口径的远程重型火炮,尤其是欧洲以及奥图曼军队普遍的装备大口径重型火炮,戚家军与之对阵,在远程火力以及杀伤威力上明显不足。

但这个弱点可以用戚家军擅长的较佳机动性来克服,戚继光的车、马、步等营的机动性远优于欧洲笨重的方阵编组,但仍稍逊于奥图曼大部队的机动性,奥图曼帝国的军事机动性可说是举世无双。

至于这个弱点,到了虎贲军这里,根本就不是弱点。虎贲军有飞龙炮,有红衣大炮,在不久以后,还有野战炮。这完全可以弥补重火器的不足。关键是,虎贲军上下,能否尽快的适应这样的编制。

戚继光任职于蓟州总兵的所属部队,是以原为抗倭时江浙军或称为戚家军的基础上编炼而成。戚家军实际上是一支募兵而来的职业化军队,并非是明朝传统意义上的卫所军,这与清朝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建立的江淮军与湘军,在性质上相当类似。

到了明末,除了关宁铁骑及京师大营与大同、宣化等府马骑兵外,全国竟无可用之兵。明朝颠覆时,关宁铁骑及大同府的马骑先后被后金及李自成歼灭,明朝就注定要灭亡了。

明灭亡前就只剩下京师大营的羽林军,以及镇守边关的吴三桂所部还编制有完整的火器部队外,原本军威鼎盛装备精良的所谓戚家军,早已不复存在,这情况与清末所处的状况相当类似。

网络上经常有人拿明朝配备精良火器的戚家军误以为明朝卫所军全部皆如此,也误以为可拿这戚家军作为明军战斗力的象征,这是非常大的观念谬误。

“我说完了,你们感觉如何?”

张准缓缓的说道。

杨致远和邹明加互相对望一眼,都没有说话。他们需要时间来仔细的衡量。在他们的内心里,当然是偏向于戚家军的编制,但是,张准描述的拿破仑军队的编制,也不是一无是处。

在中国的历史上,多兵种混合的兵团,一般都是临时组建起来的,是大战到来的时候,才组建起来的。但是,张准的意思,却是准备将这个兵团尽快的固定下来,常态化。说白了,这个兵团就是专门打仗的,其他的部队,主要是用来守城。

“大人,我们需要时间来琢磨。”

邹明加坦白的说道。

“好!我给你们三天的时间!”

张准点头说道。

从议事厅出来,张准来到中央军营的前面,举起千里镜,仔细的查看虎贲军骑兵和鞑子骑兵的零星战斗。这时候,陆伊典急匆匆的到来,说是皇太极派来了使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