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22节(2 / 2)

加入书签

竟然越写越精神,有种下笔如神助的感觉。

如今多读了几年书,年岁也到十四,这个特点不仅没有丢掉,反而越来越明显。

纪元吃了口梨,准备下一个题目。

按照学究所说,既然出了一篇《论语》。

第二篇就该从《中庸》选。

第三篇则是《孟子》。

一般的出题顺序都是这样。

纪元擦干净手,往后翻了一页。

还真是。

第二篇出自《中庸》,甚至是中庸的开篇。

题目为“莫见隐乎”。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此开篇讲述了天地的关系。

中庸说,天赋赐予的是性情,率性的便是道,坚持自己的道,那就成了教。

依次递进其中的关系。

作为君子,不能离开自己的道,如果抛弃自己的本性,那就不能再成为道。

不管是有没有人看到,有没有听到,都要严格要求自己。

这一篇当中,也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就是君子慎独。

在没有人的地方,也要严格要求自己。

中庸的哲学意义跟佛学许多地方,还有共通之处。

比如研究并学习过佛学的苏轼,他写过一篇《中庸论》,其中还用佛学,等来支撑他的文章。

其中也详细讲了“道”,还讲“道之难明也”。

可见“道”之艰难,道之渺小,道之重要。

所以此题的解法,已经在明面上。

纪元提笔。

“《中庸》即心之所发,而其几为至著焉!”3

中庸,就是按照自己的内心做事,所以细微之处就会很明显!

毕竟只有认识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才不会被欺骗。

认清自己,是件多么重要的事。

天下之道不可能离开这件事。

人的想法看似很小,但影响的就是自己本身。

这个人是好是坏,全在一念之间,只有独处的时候也保持本心,保持自己的中和,才能做一个真正的中和的人。

这样的人多了,国家跟社会才会安定云云。

所以,君子可不慎乎?

所以君子能不慎独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